北京時間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
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
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點火發(fā)射。
此后,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
進入預定軌道,
順利將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
飛行乘組狀態(tài)良好,發(fā)射取得圓滿成功。
而在本次任務中
眾多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師生、校友
貢獻了力量和智慧
此次發(fā)射,神舟十二號將送三名航天員進入空間站生活三個月。
航天員在整個任務期間的健康和安全是載人航天探索任務的核心問題,也是航天醫(yī)學領域的首要任務之一。
生活時間的延長,離不開空間站生存、生活條件的提高,
航天員在空間中會受到空間輻射粒子的損傷,威脅到航天員的生命安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與技術學院豐俊東副教授領銜的核技術與航天醫(yī)學工程課題組,
聚焦在航天特因環(huán)境(輻射、輻射失重復合效應)對航天員腦和視覺的影響及在軌診斷、防護技術方面研究。
從2018年起,承擔了“空間站工程航天醫(yī)學實驗項目”等多項課題。
在地基實驗中,課題組通過人體和動物實驗模型,
系統(tǒng)研究了輻射、輻射失重復合效應對腦組織、腦功能(如認知、記憶等)的影響。
在天基實驗中,團隊將在軌檢測航天員的腦功能狀態(tài),評估空間站環(huán)境下航天員的健康狀態(tài)。
航天相關神經-眼部綜合征(SANS)影響到國際空間站約三分之二的航天員。
課題組采用生物電信號分析結合形態(tài)學、分子生物學研究方法,研究了航天特因環(huán)境(輻射、輻射失重復合效應)對航天員的影響。
遴選關鍵指標,研發(fā)在軌應用的SANS早期診斷技術,為SANS綜合征的預防、診治奠定基礎,為航天員健康保障提供支持。
腦功能及視覺信息加工分析
神舟十二號飛船入軌后,將采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對接于天和核心艙的前向端口,
與天和核心艙、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形成組合體。
航天器對接的時存在一定的相對速度,
由于航天器的質量大,
對接時產生的動能比較大,
對接機構內部采用了電磁阻尼器消耗對接能量。
航天學院王小濤副教授團隊研發(fā)了一套電磁阻尼器高低溫測試系統(tǒng),測試空間環(huán)境下電磁阻尼器的阻尼特性是否滿足設計要求。
電磁阻尼器高低溫測試系統(tǒng)
王小濤介紹,電磁阻尼器設計出來之后,需要研究它在空間環(huán)境下的阻尼特性和設計的是否一致。
課題組研制了模擬空間環(huán)境,并且測試它的阻尼特性的電磁阻尼器高低溫測試系統(tǒng)。
測試系統(tǒng)目前已經應用到包括神舟十二號飛船在內的多個神舟系列飛船任務中。
電磁阻尼器高低溫測試系統(tǒng)組成
航天學院魏志勇教授領銜的“空間輻射環(huán)境探測及效應”課題組面向空間站等長期載人航天任務,
開展航天員的輻射劑量及損傷研究。
課題組目前主要通過建立中國航天員數(shù)字人體模型,
結合已有的空間輻射場模型和在軌實測數(shù)據(jù),
采用計算機建模仿真的方法,研究空間輻射場在航天員體內的輻射劑量,
從外輻射場、內輻射場、損傷劑量等角度評估航天員的輻射風險,
并提出防護措施,對航天員在軌工作的輻射安全保障提供支撐。
此外,還有眾多南航校友
也參與了神舟十二號
載人飛行任務
航天五院載人航天總體部載人航天器總體研究室系統(tǒng)設計組承擔著我國神舟載人飛船和天舟貨運飛船的總體設計工作,
是我國飛船研制的中堅力量,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行器設計專業(yè)2012級博士李興乾擔任總體室主任。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行器環(huán)境與生命保障工程專業(yè)1999級校友仲偉巍擔任中國載人工程航天員系統(tǒng)總體主任設計師,
電氣技術專業(yè)1988級校友林涓、航空飛行器設計專業(yè)1998級校友周智勇?lián)伍L征二號F遙十二火箭主任設計師。
今天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出征太空央視直播特別節(jié)目中,
仲偉巍作為現(xiàn)場嘉賓說,航天事業(yè)在不斷發(fā)展壯大,
希望有更多的南航學弟學妹進入中國的航天事業(yè)。
作為科教重鎮(zhèn)和創(chuàng)新名城,南京在傳承問天情結、追逐飛天夢想、開拓星辰藍海的征程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印記。
4月24日,
以“揚帆起航、逐夢九天”為主題的
2021年“中國航天日”主場活動啟動儀式
暨中國航天大會開幕式在南京舉行。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
加油,南京!
加油,中國航天!
來源 | 新華社、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編輯 | 說大事布